上個月初,全世界媒體突然關注起一個歐洲開始的科學計畫。關注的原因是因為有人提出質疑,認為這個在瑞士日內瓦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(CERN)的「大強子對撞機」(LHC)計畫,可能會毀滅整個世界。
CERN和LHC都是粒子物理學界耳熟能詳的名詞,這麼多年來,這個領域風風雨雨,歐洲的這個實驗室也時起時落,雖然出過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殊榮,但一度英國也還想要退出,以省下年年出資的負擔。
如果用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戴森(Freeman Dyson)的話來說,粒子物理是近代物理科學發展的一個特例,它延續二戰原子核物理的遺緒,成為一個超強的領域。二次大戰中原子核物理研究產生的原子彈,一方面使原子核物理榮寵加身,風光無比,一方面使其中的許多科學家心生警惕,力圖自尋救贖。
CERN正是這種心態下的一個產物。這期的《知識通訊評論》,便刊登了一九五一年在巴黎那一場會議的歷史回顧,當時大力支持在歐洲設立這樣一個實驗室的,正是二次大戰中造就整個核子物理光環的歷史人物,美國原子彈計劃的主持人歐本海默。
當時CERN的創立,一方面如歐本海默這些科學家所說出的意願,是希望歐洲有一個科學研究中心,能夠讓歐洲的科學家合作工作,不要都集中到美國和蘇聯,造成一種「不健康」的局面。
歐本海默這種「不健康」局面看法的背後,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,乃是他們對於美國的獨自擁有原子彈,深感憂慮,在希望原子武器能國際共管的天真想法沒有成功,蘇聯又很快成為了第二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,一時間,二戰的陰影未遠,世界似乎又朝向一個毀滅的局面走去。因此,CERN的成立,固有科學的立意,也有這些科學家沒有說出的,希望科學知識能平衡政治力量的用心。因此,他們也給CERN定下一個不可從事祕密研究的但書。
如這篇文章所說的,一九五一年的會議,其實是驚濤駭浪,驚險中才通過CERN創立的門檻。這中間有美國科學家的大力支持,雖然這確實使美國物理學家後來付出代價,讓美國決策者以CERN的存在為由,拒絕美國建造大型加速器的請求,但是卻也留下一個科學家無私合作的美好精神典範。
但是真實的科學精神,未必全是美好的。CERN五十多年的歷史,正好見證了近世科學與政治千絲萬縷「治絲益棼」的關係,顯現出現代科學與政治不可避免的糾葛;相互取暖,彼此叫囂,終究還是要回到一個真實妥協的人間現實。
上月在CERN開始的大型對撞機計畫,正是這個人間現實依違妥協後的產物。雖然CERN這麼多年來,也有得到諾貝爾獎的成就,但是對這整個領域工作,也多有不同的評價;位列世界理論物理學家頂尖地位的大物理學家楊振寧,便一直對這些唯象研究,有所保留,另外其他不同意見的爭議,也還所在多有,這都不能一定說誰更對,誰更有理,這正是近代科學的真相,它其實是在紛爭的人間,摸索走出來的一條蹊徑。
去過CERN的人,總會對那裡大餐廳外面一大片漂亮草坪,樹下坐了許多悠閒啜飲咖啡科學家的天地,感到印象深刻。一些美國和歐洲的國家實驗室,有時常要嘲諷,說那裏的科學家和他們比起來,是「半工雙薪」(Half work,Double Pay)。但是無論如何,走過冷戰五十年的歲月,CERN那個跨越意識形態,通力為科學合作的景象,確實也還是難能可貴的。
【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七十二期】
引文自 udn聯合書報攤,
相關文章 CERN的誕生 一九五一年改變世界的會議
補充一下,在天下雜誌介紹的《Common Wealth:Economics for a Crowed Planet》這本書 我覺得很有意思,而且與CERN的歷史有巧妙的雷同,或許是我想太多,但這些天馬行空,或許真要有位阿甘來推動吧~ 以下是書摘中提到的一些內容:
基於對「終結貧窮」收效的信心,薩克斯再接再厲擴大關懷面,以全人類的存亡這個大議題進行診治,期望「破解擁擠地球的經濟難題」,讓全球66億人「共同繁榮、富裕」,於是這本Common Wealth:Economics for a Crowed Planet(《66億人的共同繁榮──破解擁擠地球的經濟難題》)面世了。正如「生物多樣性之父」、「社會生物學之父」、兩次普立茲獎得主威爾森(Edward O. Wilson)在英文原著推荐序中所言:「這是一本精確明晰之作,也是一本綜論、參考書、實務手冊、大預言」。
關懷人類存亡、福祉的一本書
本書蒐集了大量資料,以證據說服世人趕緊警覺到人類已經面臨存亡絕續的關頭。畢竟人類已經消耗掉地球上大量無可取代的資源,而身心的發展也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,已擁有足夠的智力,也有足夠的知識,如果能夠團結一致且有自知之明,就可一方面保住既有的成果,同時又能避開迫在眉睫的重大災難,達到永續發展。雖然時間所剩不多,但薩克斯肯定的告訴我們,如果趕緊修正錯誤還是有希望得救,而不至於走向滅絕之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